[阿美族分佈][年齡階級制度]

 

阿美族分佈

            阿美族是台灣原住民十二族群中原住民人口數最多的族群,根據日本學者調查,阿美族在1900年前,自稱是邦查(Pangcah),東台灣南部的卑南族稱阿美族為Amis(北方的人意思),"阿美"一詞,就是從Amis簡化而來,根據清代以來一直到日治時期的記載,官方以"阿眉"來稱呼,日治時期的學者殺川子之藏等人曾主張應以"邦查-Pangcah"為族名,但是官方仍然一直沿用"阿美",日久成習,現在概以"阿美"為"邦查-Pangcah"人的族名稱延用至今,但還是有大部份阿美族部落自稱邦查(Pangcah)。

            阿美族主要分佈在台灣東側沿海一帶,其包括花蓮和花東縱谷平原,因為地域、習俗、語言、音調種種的差異,而細分如海岸阿美族,秀姑巒阿美族,南勢阿美族,卑南阿美族及恆春阿美族等。各部落仍保留阿美族傳統文化特色,其部落社會,歌舞祭典儀式及服飾工藝,都獨具有其特色。阿美族早期是個母系社會,女子主動向男士示好,並至男方家為其工作,以博取青睞,婚俗上,以男子入贅於女方家為原則,並有義務為女方家工作,除子女從母姓外,財產以及特殊的祭禮權也都是母女相繼承,隨著時代的變遷,這項傳統也逐漸的瓦解。但在 部落年齡階級上,頭目(Tapang)仍是由男性。頭目-台灣日治時期稱原住民首領為"頭目"引用至今。

阿美族目前人口分佈地區:

   花蓮縣:花蓮市,新城,吉安,壽豐,鳳林,豐濱,光復,瑞穗,玉里,富里等鄉鎮。

     台東縣台東市,卑南,東河,成功,長濱,關山,池上,太麻里等鄉鎮。

          苗栗縣:南庄 。

           屏東縣 : 牡丹及滿州鄉。

           花東地區旅居北部的都市阿美族..等。

阿美族細分如下

(一)南勢阿美族

      南勢阿美是東部阿美族群中最北的一群,分布於現在的花蓮縣新城鄉,花蓮市,吉安鄉,壽豐鄉.就名稱為娜荳蘭,里漏,七腳川等。

(二)秀姑巒阿美(中部阿美)

      秀姑巒阿美群位於花東縱谷,分布於現在的花蓮縣鳳林鎮,光復鄉,瑞穗鄉,玉里鎮,富里鄉等。

(三)海岸阿美

      海岸阿美位於東海岸山脈的海階平原上,分布於現在花蓮縣豐濱鄉,台東縣長濱鄉,成功鎮等。

(四)台東阿美(卑南阿美)

       位於現在的台東縣東河鄉,卑南鄉,太麻里鄉,台東市等地區。

(五)恆春阿美

        所有阿美族群中最南的一群,後來大部分遷居到現在台東縣池上鄉,鹿野鄉,關山鎮等地,現在僅存屏東旭海等地(牡丹鄉,滿州等)。

臺灣原住民族群人口統計約四十萬人阿美族占大約有十五萬多人 ....  

        根據文獻二十世紀初的調查 ,在南勢的阿美族,家屋門前,如果有掛著野獸的骨頭和武器的,表示他們的祖先為負責戰鬥的武士家族,其代表男性,如果懸掛山豬骨頭的,表示祖先為女性。阿美族的繼承權雖然在女性手中,但是公共事務仍然由男人出面,但必須屬於女方親族中的男性,而非男性家族中的人出面。

 

年齡階級制度(S'LAL)

   男人負責狩獵,捕魚,建築,及對外的戰爭,因此男人有武力組織,女人負責生育,家務,財產,被尊稱為家長有如蜜蜂式的女王社會結構,女子則隨著丈夫的年齡階級運作。為了要訓練武士,對外來的侵略,阿美族人實施年齡結級組織制度,通常十三歲開始入級每三到四歲編為一級,每一個階級都會有一個級名,而級名的產生會因為地域關係而分為創名制(由部落會通靈sikawasay的長者問卜)或襲名制,每個部落有頭目一名,由具領導能力的族人擔任,有一定的任期,期滿之後再遴選。

聚會所(Adawang)

       年齡階級組織訓練和部落活動的<聚會所>四面是沒圍牆,聚會所中間設爐灶,終年爐火不熄!!原因是為了要防止敵人的攻擊及侵略,也意味著日夜警戒的意思。爐周圍設木燈,為長老們的坐處,依階級各有指定的位置,階級越小的離外圍。會所對青少年實施訓練。其編制是以年齡的長幼區分階級,每一階級在部落活動中有不同的義務和權利,且每一階級皆有首領,權責是監督訓勉,傳達高階之囑咐。

       阿美族是非常注重祭儀典禮的族群,不管族人做甚麼事都有一個儀式。最具有代表的傳統祭典,要算是豐年祭(Milisin)了,這種祭典活動充滿了原始宗教與民族色彩,活動的意義強調的是要阿美族人要感恩不忘本,慎終追遠,敬老尊賢,團結和諧之倫理道德觀念。並藉歌舞達到聯誼,寓教於樂的目的。花蓮縣各部落的豐年祭(Milisin)活動約每年八月舉行,常年工作在外的族人都會排除萬難回部落參予                    

阿美族命名的方式

         阿美族人命名的方式主要是承襲父親的名字,例如法拉漢的父親名叫馬耀,所以法拉漢的阿美族全名就是法拉漢.馬耀

         阿美族名字取自任何方面,最常用的名字是馬耀和巴奈等等,如果在晚餐出生的叫LAFI(晚餐),大自然的所有現象也是取名的題材等。

 

 

 什麼是原住民〔文化〕

       文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每個人彷彿都知道那麼一點點,卻又無法真確地界定出來。尤其是原住民「文化」,彷彿那是必得沾上文化園區,服飾,古物...等等,一般人對原住民「文化」的認知是如此膚淺嗎?,輕易的就掉入約定俗成的思考模式中,無怪乎前往原住民文化園區或九族文化村的各色人等,就抱著「湊熱鬧」,「憑弔」,「觀光」的心情,絲毫看不出人與人的「尊重」與「嚴肅」,這實在是對原住民族輕率而粗暴的誤解。

「文化」簡單的說,指族群的生活,活動的特質,它隱含在個人,族群的言行動作,思想及思考中。例如:太魯閣Taluko族以前有黥面的習慣,那是因為一則表示成年,另一則表示美麗,有其族群認同及審美觀念的內函如果不從這個角度觀察,即無法洞悉整個族群背後承載的文化力量。

因此,可以說,文化就是族群生活經驗的總體表現,不同的時空生活經過,造就不同的文化。由此可知,(一)文化是活的東西,是日常生活上的具體表徵,凡是文化只能記載在典籍裡,保存在圖書館,而不能具體表現在現代生活中,那只能叫做「死的文化」或說是「博物館文化」,是無法建立族群尊嚴的。(二)文化沒有優劣的比較,它只呈現時空條件下經驗特質的表現,並隨著「文化生態」而有消長,吸收, 融合的現象。

所以,當你想要了解原住民文化時,請帶著人與人之間的互愛互敬,和原住民一同生活,歌唱,跳舞和工作。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