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語線上查詢學習網
回到首頁
部落訊息
部落文化
活動照片
分享專區
部落影音
網站連結
族語查詢
朗聲四起
部落留言
選擇版面
 ※ 站內搜尋
欄 目:
方 式:
關鍵詞:
  
 ※ 訊息分類
 部落消息
 本站公告
 部落動態
 口傳文化
 宣導活動
 受託學術宣導
 受託宣導
 公益宣導
 族語教學
 族語新聞
 體育新聞
 原鄉產業
 ※ 點閱排行
  笑話一則Nimaan...
  疫情升溫!不要忘記了...
  官方認定~臺灣原住民...
  行政院核定新增之原住...
  花蓮縣瑞穗鄉暌違已久...
  花蓮縣瑞穗溫泉WEN...
  原住民阿美族語線上查...
  KOYO白鼻心/果子...
 ※ 本站推薦
   112年度花蓮及台東...
   今年(112)度原住...
   113年度原住民族歲...
   讓原住民族阿美語融入...
   2022年阿美族語線...
   有關引用阿美語む謝謝...
   阿美族語喉塞音[ ^...
   花蓮產地直銷!限量喔...
   Minanam o ...
   坐花東鐵路各級列車上...
 本站首頁→部落動態→本站公告

行政院核定新增之原住民族第15族拉阿魯哇族及第16族卡那卡那富族介紹
發表日期:2014/7/29  閱讀:24025


原住民第15族拉阿魯哇族簡介


 




一、族群簡介




   
拉阿魯哇族(Hla’alua)由排剪(paiciana)、美壠(vilanganu)、塔蠟(talicia)、雁爾(hlihlara)4個社組成,主要聚居在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桃源里以及那瑪夏區瑪雅里,約計有400人。拉阿魯哇為自稱,其意不可考。

  相傳族人原居地在東方hlasunga,曾與矮人共同生活;矮人視「聖貝(takiaru)」為太祖(貝神)居住之所,每年舉行大祭以求境內平安、農獵豐收、族人興盛。族人離開
原居地時,矮人贈以一甕聖貝,族人亦如矮人般舉行「聖貝祭(miatungusu)」。祭儀最重要的部分是「聖貝薦酒」儀式:將聖貝浸在酒裡,察其顏色變化,如果變成紅色則表示太祖酩酊之狀,意味祭典圓滿成功。




二、地理分布




    拉阿魯哇族據《台灣方誌》之記載,稱為內憂社或內悠社、美隴社等,在清末漢人合稱之為「頂四社」,日本人沿其名稱為「上四社」。乃又稱為四社群或上四社群,主要分布由以下四社所組成:



()排剪社(paiciana):位於荖濃溪和埔頭溪河流處北側山腳台地,現為學校所地,社民分佈在第一部落、第二部落及草水檢查哨等三部落居住。



()美壠社(vilanganu):位於荖濃溪東岸,塔羅流溪河口對岸台地,社民散布
在荖濃和寶來溪間的廣大流域。近代,部分社民移居那瑪夏瑪雅里居住。



()塔蠟社(tararahluvutalicia):位於塔羅留溪北岸山頂,由於交通不便,社民已悉數移到排剪社居住。



()爾社(hlihlala):位於荖濃溪西岸河階台地,kaluvunga為其部落名,稱為Hlihlala。日治時代,族人散居於荖濃溪西岸的耕地,後又回到原址及區公所所在地居住。



三、傳統文化特質



()政治活動



就政治單位而言,其執行單位即為部落,拉阿魯哇族稱之為miararuma,是舉行各種傳統祭典的單位。部落的政治權力運作就落在其部落首長,稱為Kapitanurahli。此職位為世襲制,由長子繼承,年幼的長子可由氏族長老代為管理,直到長子有能力繼承為止。Kapitanu主要的權力在管理聚落事務與裁決聚落民間之糾紛,並有著對部落人民發號命令或懲處之權力。但是首領的權力並非絕對的,部落的大事仍要通過長老會議makarikari商議。在戰爭方面,則是戰爭指揮者maliialualu的權責,必須經過聚落長老會議來挑選驍勇善戰之士來擔任。而宗教方面,則是聚落祭司uluvu的能力範圍,由氏族中的長老擇一擔任。



()經濟活動



拉阿魯哇族採取初級農業生產方式,山田燒墾為主,並以採集工作、捕魚、狩獵、養殖家畜等為輔的生計方式。特有kiakucua的共耕制度可分成兩種,其意涵不同。前者是兩家土地相互毗連,在土地交界處所採用的共耕方式,以避免爭議。後者是服役婚所發生的,有女方家指定一塊接近男方家的土地進行共耕。三種土地的使用模式,構成了拉阿魯哇族的傳統農耕方式。土地的繼承,是以家的男性為主,若家中無男子可繼承,則歸為世族所有,讓氏族內有餘力的人繼續耕作。



()傳統親屬組織



1.家的概念



家是組成社會的的基本單位,拉阿魯哇族稱之為ucani pihlingi。直到父母去世後,兄弟才能分家成立門戶。家屋稱為salia,傳統以茅管編織成壁、茅草蓋屋的茅屋。



婚姻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以從夫居的嫁娶為主,較無多偶婚或招贅婚。由於布農人與平地人的遷入影響,招贅婚與多偶婚已有採用情形(劉斌雄 196985)。Hla’alua人的婚姻除了需經過當事人同意外,還需經過雙方父母同意,並由父母舉行結婚儀式。而女性喪偶後可再嫁,此時必須由先夫的父母來主婚;有時可能會下嫁給先夫的弟弟。婚姻分為三個階段,議婚、訂婚、結婚。



2.氏族(家族)



拉阿魯哇族是一父系氏族社會,以相同的祖先為中心,由後裔組成父系氏族,族語稱之為lamaisahlipakuamia,非為外婚的單位。1950年的調查,拉阿魯哇族的家氏族共有24個。1963年的調查,卻僅剩下20個家氏族,所有的拉阿魯哇人都隸屬於其中。在日治時,這些家氏族名被當做姓,而普遍的被使用。現今僅剩18個家氏族salapuanahlauracanatavavulanasavanguanahlauvuhlanatavuiianatumamalikisasuhlaiputanahlapa’ahlica      iianguanapianatumahlahlasungamu’uanahlalanguanahlatiuranahlakuluhlanakakuanana’ uvuana



四、宗教信仰



拉阿魯哇族傳統的神靈信仰,包括有生靈、物靈和神祇等之超自然的觀念。依據過去學者們的研究,其最重要的儀式為:歲時祭儀(小米耕作祭儀、稻作祭儀)、聖貝祭和敵首祭。拉阿魯哇族有一項較不同於他族的祭儀,即為每隔兩、三年舉行一次的miatungusu(聖貝祭)。由於族人視聖貝為太祖之靈的居住所,因此舉行祭儀以祈求平安豐收,族人旺盛,以及宴饗太祖之靈。



有關拉阿魯哇族最重要的傳統祭儀活動,大致上有:農耕祭、稻作祭儀、聖貝祭以及敵首祭分別簡述如下:



1.農耕祭儀



農耕是拉阿魯哇人重要的生計方式,並以旱稻與小米為主要的作物。傳統上拉阿魯哇族已有以農作生長為依據的曆法,整年以小米種植為開始,旱稻的收成為結束。這套完整且嚴謹的儀式與農業活動緊密的結合運轉,因此,農耕祭儀包括小米耕作祭儀與稻作祭儀兩項。



小米耕作祭儀為了祈求小米豐收,分別會在播種之初舉行「lumalumuku (播種祭)」、收割之初舉行「maitatahlamu(收穫前祭)」、曬乾未收藏前舉行「maavavarua(嚐新祭)」、收倉前舉行「cumacukuru(收藏祭)」,收藏祭隔日舉行「apikaungu(祖靈嚐新祭)」。



稻作祭儀亦是祈求旱稻之豐收。旱稻的栽種,自平埔族引入,是文化採借的結果,也建構成拉阿魯哇人生活的一部份。其儀式大多仿效小米祭儀,只有收藏祭隔日舉行,與「apikaungu(祖靈嚐新祭)」有所不同。



2.聖貝祭(miatungusu



miatungusu是農作(小米、稻米)收穫過後之二年或三年間,所舉行的一次大祭。祭拜takiaru(貝殼、貝神),為內含於期間儀式舉行,古傳是屬於美壟社特有之祭儀。日治以來僅在民國40年間舉辦過一次,直到民國82年後才又恢復,但已有所改變。



本祭典固定由世襲、擁有主祭家世背景者來主持。家祭由該家的首長所主持,可由本人進行,也可由家人代行。拉阿魯哇的家祭日期都是由主祭者rahli(頭目)事先決定,再通知下屬,並告知全社於同天內舉行。



miatungusu的重頭戲在於「聖貝薦酒」,即將聖貝浸在酒裡,看顏色變化,如果變紅色就是太祖酩酊之狀。其由來乃依據口碑,說道拉阿魯哇人kavurua(小矮人)都同住在Hlasunga這個地方。而Takiaru貝殼是Kavurua的寶物。有一天,拉阿魯哇的祖先要離開Hlasunga這個地方,kavurua的人很難過,當拉阿魯哇人要離開時,就把他們最珍貴的寶物Takiaru贈送給他們,並交代拉阿魯哇人,要把貝殼奉為自己的神來祭拜,於是Takiaru從此就成為拉阿魯哇族的神,也是目前的圖騰表徵。



依據《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所記載及耆老口述,主祭家中藏有自古傳下來的takiaru的寶物,直徑大約五公分的貝殼有白褐、黑、粉紅三種。各社所藏的數量不一,雁爾社(Hlihlala社有6個)、paiciana社有18個、vilanganu社有17-18個(有時會變成20個)。





































































流程


分段儀式名稱


內容


makuakuaihlicu


迎神


迎接祖靈參與祭典


miavavutau


開甕


頭目以刀割開蓋甕布


malalalangu


唱初祭歌


男子唱祭歌


pitatamu


灌祭


主祭把指頭浸酒,大喊tamu’u


mailiili


主祭嚐肉


主祭嚐肉,反覆四次


paruacuru


男眾嚐肉


分肉片給男性吃


pialangahlu


分喝禮酒


分禮酒給男性喝


musuarauvu


唱歌跳舞


男性唱數人數歌(Palitavatavali)跳藤圈輪舞,a-a-a-i-a做跳躍動作


miatungusu


唱祭歌


酒後,主祭帶領吟唱祭歌(miatungusu


puasipi apuhlu


生起火堆


鑽木起火,生生不息


paria’i’ihlicu


驅趕惡靈


向東方射箭驅鬼靈


puataliri


刺豬


獻豬給ihlicu


maasuhlin takiaru


聖貝薦酒


以酒向聖貝灌祭(聖貝消失,只由主祭口頭表述)


sahli umaiapu cucu’u


唱數人數歌


男性與女性牽手輪舞唱數人數歌(palitavatavali),女性進入與男性吟唱對歌(tahlukumai),將古老儀式的每段歌曲分段重新組合來演唱(歡樂歌)


muakamuhlu


最後團獵


唱歌(varatuu vatuu)完即表演結束。會後將表演性質的豬宰殺,族人共享之。



Miatungusu(聖貝祭)祭典儀式活動之流程



3.敵首祭



從文獻來看,敵首祭只有出在現衛惠林(1965)的資料上,但無人能清楚的描述獵首過程與儀式程序,其他的史料也無法找到相關記載;一般在地人也只耳聞過這項儀式。



五、祭典傳說



miatungusu是拉阿魯哇族每隔兩、三年舉行一次的大祭,祭期為六天,以社為一單位,是場面最大的祭儀。在古時候是每年舉行一次的,族人有鑑於該祭儀消耗過大,才改成兩年或三年一祭。原為美壠社特有的祭儀,但現在雁爾社、排剪社和美壠社三社同時舉行此大祭。



根據拉阿魯哇族的傳說,很久以前拉阿魯哇人kavurua(小矮人)曾經同住在hlasunga 這個地方,而takiaru(貝神)是kavurua人的法寶物。小矮人與沙阿魯哇相處非常的融合。有一天,拉阿魯哇族的祖先要離開hlasunga這個地方,kavurua小矮人很難過,於是當族人要離開時,就把他們最珍惜的寶物takiaru贈送給祖先,並且交代族人,要把貝神奉為自己的神來祭拜,於是takiaru從此就成為拉阿魯哇族的神了。



目前貝神共有12個,各有牠們的名稱,為1.勇猛神:能保護族人成為擁勇士2.狩獵神:能保佑族人狩獵時都能獵到獵物3.健康神:能保佑族人身體健康強壯4.食物神:能保佑族人每年都有豐富的食物可用5.驅魔神:能驅逐妖魔永不附身6.勤勞神:能保佑族人勤勞工作7.平安神:能寶保佑族人做任何事均能相安無事8.驅懶神:能使族人驅離懶惰9.狀元神:能保佑族人出人頭地、成大業、立大業10.守護神:能守護部落的族人化險為夷11.聰明神:能保佑族人個個都聰明12.風雨神:能保佑年年風條雨順、遠離天災。



takiaru祭是拉阿魯哇族所有祭祀中最重要的祭典,每兩年舉行一次,時間都在國曆的元月1日至15日之間舉行。平常貝神是由rahli(頭目)保管,頭目會把貝神放在甕中封起來,再把甕埋在首長家後面,但很神奇的是,不到祭典時,既使貝神被封在甕裡,埋在土裡,卻仍然不見其在存。據說祂們都已經回到hlasunga這個地方了,但是當族人要舉行takiaru祭的前十天,首長會去看甕裡的貝神是否已回來,果然發現貝神都已經回到甕中,這是不可思議的神奇之事。



當祭典開始的前一個晚上,首長就會將貝神帶到祭場的聖火中間,放在固定好的洞裡,然後用石板塊蓋起來,首長派男士首著,不讓女性及其牠動物靠近或跨越,當第二天零晨第一個雞啼聲時,首長就會命令男士帶到集會所,開始第一個祭儀:迎神(makuakuaihlicu)。第二個儀式:初祭(malalalangu)。此時有一位半祭者先打開酒甕,主祭者(首長)會把獸肉切成一塊塊,然後半祭者會將酒輪給每位在場的男士喝,當男士接到杯子時都會用手沾酒向左右個甩一下,並喊出tamu’u(先敬神之意)在把酒喝下去,首長接著就會送每人一塊肉吃,出祭就算完成。此時首長就會叫每位男士到祭場去用酒迎神,半祭者則去邀請頭目來主持祭典。



祭典開始,首先是舉行酒祭:頭目首長用酒祭神以祈求在新的一年能賜給族人做物大豐收,狩獵的獵物也多。接著就舉行鑽木取火祭:以表答對祖先能將取火方法傳承下來之意。這倆項儀式完成後,頭目則開始引導所有男女族人在祭場中載歌歡樂到筋疲力盡為止。從前我們沙阿魯阿人在這個祭儀之後,會有一星期的時間,族人都會在祭儀場中盡興的歡唱或舞蹈,把部落裡的酒、獸肉分享完了之後,才悄悄結束       



祭儀的禁忌:



()祭典當天,部落所有飼養的動物須關好、綁好,不可讓動物闖入祭儀場。



()小孩不可闖入祭儀場,違犯者,家長將接受嚴懲。



()參加祭典的所有男女,穿著的服飾要整齊,並且要綁緊,不可鬆懈,否則若



服飾掉落地上,會有生命的危險。



()所有的族人都必須參加祭儀,不可缺席。




六、工藝



拉阿魯哇族擅長狩獵,精於揉皮技術,因此皮衣、皮帽是男性的主要裝扮。男子盛裝的打扮為紅色的長袖上衣、胸兜、與黑色短裙加上山羊皮帽。女性以頭巾纏髮、插上公雞毛頭飾,黑裙、藍色或白色長袖上衣、以十字繡勾勒精美圖案的胸衣為主。其他工藝品則實用為主,如日常生活、狩獵、儀式用等工具以及童玩等。



1、服飾:



男性傳統服飾以山羊皮或山羌皮揉製皮衣、皮帽、及皮褲,皮帽前鑲有貝殼、帽頂則以縫有五根羽毛,其排列為左右各兩根老鷹羽毛,中間插有一根白色的帝雉尾巴羽毛。現代則以紅色布料上衣,衣背有五條三色線條,由左至右分別是黃、綠、白、綠、黃,象徵家族及族群向心力。



女性以傳統以頭巾纏髮,插上公雞羽毛髮髻,黑裙、藍色或白色長袖上衣,藍色上衣以桃源里雁爾社為主,白色則以高中里排剪社、塔鑞社、美瓏社為主。相傳製作公雞羽毛髮髻且配帶,其典故是為了紀念神話中幫助與太陽談判成功的公雞而來。




2、日常生活




        藤、竹、月桃葉、網、刳木等手工藝品,以應付生活實際使用。乃以這些物質材料製作,如藤類用來製作背籃、背架竹子用來製作篩子等月桃葉編蓆、竹或藤製籠、麻線編網袋、魚網;刳木製水槽、臼、蒸桶、裝小米之容器、飼料桶、刀鞘、湯匙等或農具。竹、剡木族為狩獵及警訊通知用品,如弓、箭、陷阱及訊號器等。



3、童玩



拉阿魯哇族孩童遊戲工藝品則有陀螺、鞦韆、竹槍、小弓、竹砲等。



4、樂器



拉阿魯哇族樂器則有口簧琴、弓琴等工藝品。



七、傳說



()前、後門神的故事



從前奇異時代的時候,拉阿魯哇族有兩個大門,分別是前門;在桃源區高中里檢察哨下500公尺處的峽岩壁,名叫ararai;而後門是在桃源區勤和里對面的尖石岩,名叫curuvaka。這兩個大門都有門神在那裡守護,前門有avisavulangahla守護,後門有hlipurimacu看護,這兩位巫師的法力一樣強。



前門神的avisavulangahla非常的照顧社內的族人,而不讓敵人侵入社區。有一次敵人來偷襲拉阿魯哇族,敵人各個都帶著武器刀和槍,要用來消滅拉阿魯哇族,前門神用他的法力,使敵人意識混亂呆滯,而無緣無故的來到大門前,把他們所攜帶的武器留放在大門上,所有的敵人在裡發抖,就馬上跋腿就跑回去了。敵人回到部落後,大家在一起檢討為何如此現象使得無法進攻入內,深感不解,但又不甘心,而又發起第二次的進攻。第二次來的敵人為數更多,一到了大門,卻還是如同上一次,反而還更遭,不但把武器留在大門口;還空手進入拉阿魯哇社內,就這樣的被一網打盡。從那時敵人就怕了,而不敢再來。這就是前門神avisavulangahla的法力,能控制敵人,保護族人。



但後門神hlipurimacu雖然法力強,就不太受族人們的歡迎,因為他喜歡捉弄百姓。就有一天,後門神自言自語的一直在理怨生氣;就去找前門神談判:「為何總是我守護後門?不公平avisavulangahla門神就說:「那好,我們來比賽接大石頭,如果你接得到我丟的石頭,那就換你守護前門。」後門神答應了,於是兩人開始準備。前門神就在山頂上方,後門神在下方,而就在這個時候,上方大喊著小心了,石頭已經滾下去了快接吧!下方的巫師果然把石頭接住了,還把石頭丟還於上方。前門神心想原來他還真有一套,就趕快用法力把石頭燒的紅紅的包在大石頭裡面,再把石頭滾下去,又大聲的叫道:「當心呀,石頭又滾下去了,快接吧!」後門神接到後,整個身體貼在石頭上,焚燒而死。



不知當時何等的熱度,把後門神的身體給印在石頭上。大約在七十年前,人印、手印、胸印、都在那個大石頭上。目前石頭仍然存在,就位於南橫公路大門後上方平台上,可惜的是,因長時間的風化早使石頭上的印痕模糊不清,已看不到了。本來在想要列入拉阿魯哇歷史古蹟,也只有它是唯一的古蹟。雖然現在看不到印記,但大石頭仍然在那裡,也還好有余中清、廖水生、尤金土余貴葉、余美女,五位老人家作證,曾經在七十年前,看過此大石頭上的人印、手印、胸印,使得此傳說讓人深信不疑。



()射日的故事-頭目(rahli)的由來



很久很久以前,據說一位沒有雙親的孤兒少女,有一天,去河邊洗衣服,有一塊破爛的木片漂在水塘上,都會漂過來擋住她。女孩把它撿起來丟掉,接著就趕快洗衣服,不久,木片又飄過來了,女孩覺得很煩,一直撿起來丟掉。最後她不耐煩的把木片撿起來夾在她的鼠蹊部,繼續洗衣服。當衣服洗完後,想把木片丟掉時,卻發現它已經不見了,找都找不到,最後就回家了。



過了幾個月,女孩發現自己懷孕了,村裡的人就取笑她說:「還沒有老公;怎麽會懷孕?」女孩很羞愧,被人家看到,所以就一直把自己關在家裡頭,不敢出來,打算要好好的照顧肚子裡的孩子。時間過的很快,不久,她生了個男孩。孩子長的非常胖又英俊,就為兒子取名為Hla’ungali,遂獨自扶養兒子。但奇怪的是,他的生長,就像風一樣快,一夜間的長到能跟村子裡的孩子一起玩。但Hla’ungali很羨慕其他的小孩有玩具,於是他回到家裡,就告訴母親,就算是困難取得的東西,只要Hla’ungali想要的,母親都能幫他拿得到。



    Hla’ungali成年了,長的非常強壯且很英俊,開始跟著大人們去狩獵。他很會射箭且每次只有他有狩到獵物,過了很久,大人們開始嫉妒他,因為只有他可以狩到獵物。於是有一天,像往常一樣,跟著大人們外出狩獵,這時大人們故意叫他去挑水,而Hla’ungali並沒有說不,且他又很強壯,二話不說的就去了,大人們就趁機開始打開他的包囊查看,到底在用什麼樣的東西;可以輕而易舉的狩到獵物。但在查看後,發現裡面什麼也沒有,只有一節骨頭,大人們拿起來,便丟掉它。Hla’ungali挑水回來了,發現他的包囊被翻過,他心理非常難過的回家告訴他的母親,母親就安慰他說沒有關係,給他們拿去,他們也不會用的。Hla’ungali就從那個時候開始獨立去狩獵。



在那個時代有兩個太陽,非常的炙熱,人們所種的植物都不會活且都乾枯了,所以人們都以狩獵為生。而Hhla’ungali百思不解,認為我們不能這樣下去,如此所有種植的東西都不會生長結果。Hla’ungali心想著要去射太陽,於是就去請母親幫忙搓繩子,「母親請幫我搓兩堆的繩子。」母親嚇了一跳的說:「繩子要那麼多是要做什麼?」Hla’ungali說:「沒什麼,妳搓好了繩子我才告訴妳。



」母親順著Hla’ungali的話,就趕緊搓繩子,每天搓成一推給Hla’ungaliHla’ungali終於把這件事告訴母親,說:「我們要怎麼辦?我們所種的植物都不會生長,就永遠沒有食物可吃嗎?」我要去把太陽射下來。




        聽到Hla’ungali這樣說,母親心理很高興,並鼓勵兒子,於是Hla’ungali就去找同伴一同準備他們射日的東西。Hla’ungali拿了插在家裡門口的茅槍,把繩子的另一端綁在上面,就交待母親說:「我們要去射太陽的時候,妳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如果在我們射了太陽之後,繩子被拉了一下,表示一個人還活著,如果繩子被拉了兩次的時候,那表示我們兩個人都還活著。」Hla’ungali做交待後,就跟同伴兩人一起出發了。



他們兩人花了很久的時間才到太陽出昇的地方,一到目的地,就開始埋伏,Ha’ungali交代同伴說:「在我射太陽的時候,你就躲起來,千萬不要探頭出來看。」之後就趕緊到偽裝的位置躲起來等待著。太陽出來後,Hla’ungali一箭射中了一個正準備要升起的太陽,Hla’ungali迅速地躲在石頭底下,此時太陽所流的血卻噴灑到同時探出頭來的同伴,同伴就掉入水塘中死了。整個世界變暗了,Hla’ungali趕緊抓住他們所帶的繩子,並且拉了一次,他的母親這時知道繩子拉一次的意思,於是母親很難過,不知道這兩人其中是誰還活著,她帶著難過的心一直等待著。



世界暗了,人們為了光線,劈開了所有他們木材,就連杵、臼也燒完了,該怎麼辦?人們全部聚在一起想辨法,所有的動物也來參加開會,大家都決定要奉獻物品,但唯有蚯蚓和魚沒有奉獻,蚯蚓和魚牠們說:「我們不要奉獻,因為我們居住在水裡和土裡面。」眾人們很生氣的說:「沒有關係,但如果你們一出來外面就會死。」果然,現在的蚯蚓和魚只要一上地面就會死。



人們開始每天奉品祭拜,唱歌、跳舞,讓另一個太陽能高興而出來,但過了很久,太陽仍不敢出來,又過了很久,祂才從山頭探頭出來看,但又下去了。人們就很煩惱,這時公雞就想到了辨法,牠去了太陽出來的山頭,跟太陽好好的約談,太陽仍不答應出來,因為很害怕,於是公雞跟祂說:「如果你很怕,那明天早上聽我的聲音,我要叫三次,我在叫第一次的時候,你不要出來,我如果叫了第二次,你也不要出來,當我叫了第三次的時候,你才出來。」公雞又跟太陽打包票:「我會保護你的。」太陽於是就答應了公雞所說的話,談完後,兩人就分開了。



公雞趕回部落要找很強壯的人,能陪牠到太陽所出來的地方,公雞帶著強壯的人趕緊去找熊皮和虎皮,找回來後,兩人準備好了東西,就去了太陽出來的山頭。公雞交代那強壯的人說:「如果我叫第三次時,而太陽出來的時候,你要趕快用虎皮遮身,並快速的去擋住太陽出來的路口。」就這樣交代他。公雞第一次叫時,天還是暗暗的,公雞叫了第二次時,那個人就準備了,第三次叫的時候,太陽真的從山頭上出來了,而強壯的人也趕緊去擋住路口,太陽就開始一直走下山去。第二天,太陽又從那裡出來且也走下山去,從此之後,太陽又恢復正常到現在,人們也恢復了種植,回復到很好的生活直到現在,射太陽的故事就到此為止。



    Hla’ungali回到家裡,看到母親己老了,而部落的人知道Hla’ungali回來後,全部落的人都很高興的聚到Hla’ungali的家,並且封他為首長領導者,所以拉阿魯哇頭目的産生也就從此而來。



八、建築



拉阿魯哇族原本是聚落型部落,因為傳染病之流行,死了非常多的族人,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同樣的情形,遂改為每一、兩戶散居各處,造就今日散居的部落型態,稱為pararana。建築形態主要有家屋及會所:



()會所:



建築樣式屋頂是曲線的半橢圓球形,建造材料大部分都是木頭。其大小約六公尺見方,杆欄式房屋,床面距地約1.3公尺,床則用直徑約六公分的麻竹編成。升降處樓梯,只有一架。中央有爐火,底用木板,置灰燃之。屋頂以茅草覆蓋,屋頂兩角插有vahlituru,屋內四柱橫掛竹竿,懸掛人頭骨或頭髮。




()家屋:



傳統家屋形體多為長方形,單室不隔間,屋頂前後(棟的方向)兩端屋頂低,約二、三尺高,以茅草覆頂,其稜角頓而帶圓,立面看時,恰呈橢圓錐體狀。梁柱以黃櫨、櫸樹、樟樹、茄苳、楠木、烏心樟等堅硬木材構成。牆壁則以茅草的莖直立排列,再以細藤編制為兩層。入口部分,左為男性入口、右為女性入口,另設有通往穀倉之門。屋內設有爐火、床臺、墓穴等。



 



 


第16族卡那卡那富族族群簡介


 


族群簡介



   
分佈於高雄市那瑪夏區楠梓仙溪流域兩側,現大部分居住於達卡努瓦里及瑪雅里,人口數約有520(10305月數據)。相傳數百年前,一位名叫「那瑪夏」(Namasia)的年輕男子,發現巨大鱸鰻堵住溪水危及部落安全,趕緊回部落向族人通報,然也因驚嚇過度染病,幾天後去世,傳說當時族人與山豬聯手殺掉鱸鰻讓危機解除,族人為了紀念這名年輕男子,當時以「那瑪夏」命現今之楠仙溪。卡那卡那富族的社會組織以父系為主,祭儀活動則以「米貢祭」與「河祭」為主。


 


地理分佈



   
原口述傳說有東來說與西來說,前者認為舊居地在Nacunga附近的Patokoanu附近,即現今新武呂溪臺東利稻附近,而後者目前較多考據資料可參,於清朝時期即有記載,當時稱為簡仔霧於南化玉井一帶活動,後因墾殖勢力受他族群壓迫,陸續遷移至高雄市那瑪夏區南沙魯里部落上方(舊稱Naturuca),後又遭襲往楠梓仙溪流域兩側臺地避居,近因國民政府移住政策,形成現今分布於達卡努瓦里及瑪雅里一帶。


 


文化特質



    卡那卡那富族親族關係為父系氏族,目前計有六氏族,子女無論居處情形變化姓氏皆從父,財產權亦僅繼承其父,禁婚網絡從子女父母氏族向外衍生,社會組織上以氏族為組成單位為一社,數百年來因遷移而衝擊各社的組織強度,後期因為防禦而有數氏族共組社之情形,日據時代僅剩NauvanagAguana兩社,其社組織由頭目、副頭目及各長老負責立法及政權等部落事務。



    部落事務以體力來分工,粗重危險由男性擔任、家務服飾則為女性工作,農事男女皆可來執行;年齡分級上為級名通制,各年齡以其生理與心理發展,據以調整其社會地位與責任,各年齡層有其分組別,男女年齡分組大體一致,未成年細分約有七級,成年後不為分級。財產制度上則有部落、聯族與氏族、家族及個人財產,財產使用取得原則又分為公享制度、標記先佔、轉讓、繼承、餽贈或交易等。法制上全為習慣法,大部屬於刑法範疇,習慣法的立訂則以前例部落長老協調後傳下照辦,如有較特殊則予研商協調處理。



    經濟生活以農耕燒墾為主,狩獵捕魚為輔,農業行為係男女族人共同工作,傳統主要作物有小米(Vina’u)、旱稻(Pusiamu)、糯稻(Parai)、地瓜(Tammi)、芋頭(Tanuku)、玉米(Viaru)等。狩獵上以男性擔任為主,狩獵期間約於九月至隔年四,約為農閒期間,可分個人與團體, 3人以下時略化為個人,目的則為一家庭食物覓尋;團體則大部為祭儀所需,全部落族人焚山趕獸集體圍獵,分享概念平均分肉,為首先擊中者獲得頭骨與皮,另捕魚則有刺、網、釣、毒、圍渠等方式。


 


 


宗教信仰--相信超自然(Utus),分為神衹與靈


神衹


神衹之最上位有天神,是世界的主宰,常在天上調節自然運行,賞罰人類行為,然為分層下達,則交司理神權審人類,所以神衹概念含有天神、祖先神、自然神與司理神,因此卡那卡那富人統稱神衹與祖先為Tamo,認為祖先神會於司理神中,以司理神型態而存在。又自然神可分為山神與河神,主要為山川等自然萬物的管理;另外司理神則分為司命神與護食神,前者掌人類生孕育成,祖先神即會於此,後者再分獵神、農神、小米神,掌理狩獵、農成。



可分為生靈與死靈,生靈有善惡二分,分在人的右肩及頭部,控人類行為惡善;死靈也可分祖靈及泛靈崇拜,相信族人死後,死靈皆赴祖先神聚居地,對異族殲首之靈則以泛靈崇拜,對精靈較無明確觀念。


 


 


祭典傳說


米貢祭(Kannaiara



    傳說某一天卡那卡那富有一位男族人,肚子餓至野外尋挖似山藥的食物(Namnsi),越挖越深時現出一個大洞,這位族人在好奇心驅使下,整個軀幹順勢潛入大洞中,深入不久後迎面而來的是地神(Tamuunai),地神拿出餅予以款待,男子感覺美味極了,地神說明餅是小米(Vina’u)成分所製做的,男子祈求地神給予帶回小米種子,地神毫不猶豫答應,並也給了男子大豆(Nupunupu)、樹豆(Aricang)、Nomi(已絕跡所結米粒比小米還小)等種子,最後並囑咐男子,從今以後卡那卡那富族人如有舉行小米祭儀時,必須感謝呼喚地神之名,後來種子成為卡那卡那富族人的主要食物,每年在豐收後都會辦理米貢祭,以表達對天神(Tamo)與地神的感謝之意。



    儀式前頭目會召集各家族長老,了解各氏族收成狀況並研商辦理時間決定後,就開始各項準備工作,如環境整理、魚獵捕狩、收成新米、祭品準備、等工作,儀式當日未進行前先由部落婦女進行驅邪,開始時各氏族長老至男子集會所集合商議確認各工作事項或祭儀中的禁忌,後各氏族長老回去詢問有無做好夢的族人,確認後主祭者會請做好夢的族人上男子集會所點燃塘火,回到自己的家屋,圍著家中的主柱,每人撕捏小塊年糕,並用右手相互搭肩,在家族長老祈念祝福話語後將其黏上主柱,並開始食用新米。



    稍後主祭者即呼喚各家族男士前來男子集會所,各家族此時備妥各項祭品,如釀酒(Pa’icicau)、年糕(Pepe)、魚(Vutuuru)、山肉(Aram)、熟新米(Umuvoorua)、蜂蜜(Anu)前往集合獻祭,魚貫呼喚天神(Tamo)名後族人一一上男子集會所,主祭者先念祝福敬仰話語後,開始進行狩獵戰功(Posisin),有激勵族人士氣並表達對上天感謝之意,之後由長老進行祭拜儀式(Sikaisisi),主柱(’Ucu)前呈酒獻魚肉,主祭者口唸祈福語後,每人亦將小塊年糕黏於主柱(’Ucu)並敬喊天神(Tamo),晚輩此時則將祭品分給族人,每人拿到後右腳用力蹬,口中並念著祈求天神或祖先神以後日子能給予許多豐碩的收穫等語。



    男子集會所祭拜結束後,主祭者會呼喊各家族婦女、幼兒前來參加祭典,不可進入僅能圍著男子集會所,男子集會所上之族人則會將祭品予婦幼每人,同樣在主祭者念完祈福語後,口念天神名並將手中年糕黏於柱上,全體獻唱祭歌母親父親(Cina Cuma),之後全部男女族人在男子集會所前廣場圍成圓形,由主祭者手持揮動向天神或祖先神口說敬語,之後繞場將苧麻繩語每人握觸,口中同時發出窸窣聲,完後主祭者再拿藜實種子(Kuaru),同樣先天神或祖先神祈謝,在一一放於每人頭部祝福,當下主祭者會說Narangmusu,族人則要大喊Korusu,誠心接受這份祝福,最後則由族人以樂舞表達謝天喜悅之情。


 


河祭(Kaisisi Cakuran



    台灣少數每年舉辦河祭的原住民族群,原住民族中少有的祭典形式,其特殊性可見一般。大約在二、三百年前,卡那卡那富的祖先來到幽靜美麗的那瑪夏(現今楠梓仙溪),於兩側台地安居繁衍,他們發現該河流清澈曲優,並有那都魯薩、那尼薩羅、那次蘭、達卡努瓦及貼布貼爾等支流匯集,潔淨豐沛的水蘊藏豐富的魚、蝦、蟹及綠藻(Kunam),成為卡那卡富族人食物的重要來源,讓卡那卡那富族人能夠安居無虞繁衍後代,於是為感念河神的恩典,發展出此敬天愛地並蘊涵生態保育觀念的獨特祭儀。



    河祭前一天祭師(Uruvu)會準備米粒、酒、地瓜年糕(飯)、苧麻草、芒草(無毛)、漁網、山棕葉雨具等祭祀用品,祭典當天女士在家事先把芒草葉打結,將其立在男人往溪流經過的路旁,祭師事先會把攪碎米粒放進特製小容器(Pupungatingei),男士們穿戴傳統服飾及佩刀,分提各項祭祀器具、食物,在祭師帶領下前往進行祭儀的河段,首先祭師會把攪碎的米粒灑於河旁的大石頭上,手中揮動苧麻草(Ngiri)順勢倒上一杯酒,並用族語向河神及上蒼表達感謝或諾約,離去前並將身上魚具放置溪邊石頭上並用石頭壓著,祭儀後參與的男士們並不會馬上回部落,而會在溪邊簡易獵寮吃喝帶來的酒、地瓜年糕及飯,並吟唱古調勉勵及酬神。


 


工藝


木工:傳統刀具稱為Numanu的小刀,技術上有刨刮及砍削,前者製成器物有木臼(Tarkura)、木桶(Ta’ato)、蒸桶(Tacunuka),後者則有木背架、木枕(Un)、凳子(Taau)、杵、杖等。


藤竹編工:藤竹製器物用於生活上更甚木製品,如置穀籮筐(Ring)、水竹筒(Sanang)、竹背簍(Sopu)、藤竹蓆(Sikamu)、竹弓箭(Rupacu)、竹杯(Tanuku)、竹勺(‘Akunvung)等。


 


揉皮與製革:大體以鹿皮、山羊皮、羌皮,程序大致為取料、張皮、刮皮、揉皮等張拉棒打揉搓方式,製成品做為背袋、煙袋、服裝配飾等用途。


 


建築


家屋



   卡那卡那富族家屋主要形式以平台茅屋為主,屋門為主又分為橫長及縱長形式,以後者較為普及,且於房子周圍疊石,做為鄰戶間之界線,亦有防禦之功能,其建築工法順序大抵為整平基地後堆砌石垣,在其上立固木柱做為家屋的主結構,接續橫頂架上並開始築壁安門、蓋頂及建灶。室內的布置通常進門後右上角側門內,爐形式以石圍成四方形,圍部用三石塊置放鍋具火煮,並於上方吊架做為安置食具或保存乾肉等作用,屋內另外三處則為床間,以竹編床並於床沿用茅管編壁,屋內牆壁則有掛置槍、刀、漁具等生活用具,棉布衣服及飾物存置於木箱致床角,其中皮製衣履掛於屋架中橫樑上。


穀倉(Kuvau



    大部分於家屋附近田間設置小屋充替儲量之處所,形式一般為簡易架高小屋,可防止動物侵入。


男子集會所(Cakuru



    主要做為族內進行祭祀、政治、軍事、教育、社交等族群議題討論的場所,嚴禁女子進入,外觀上採高架近圓頂,地板以竹編或木排材質鋪架,於中設置升火,四周圍起欄杆搭以簡易長排竹材座位,圓頂處放置多層的茅草,會所正方向兩側架設梯子作為上下入口。


 



 




 



【字體: 】【複製】【列印】 

 上一篇:2014年花蓮縣瑞穗鄉溫泉部落豐年祭期程公布囉!
 下一篇:「2015年台灣伴手禮名品展」臺灣優質原住民族伴手禮徵選推薦
 ※ 網友評論
暫時沒有網友評論!
 ※ 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姓名:
 評論:
 最多:  已用:  剩餘:
 驗證碼: 
  •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
  • 一切後果都由評論者自己承擔。
  • 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評論中的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接受上述條款。
版權宣告
與本站聯繫
關於我們
站內搜尋
口傳故事
FB粉絲專頁
秀姑巒溪阿美族數位文化建置維護
網頁開啟速度:62.50 ms  工作團隊
當前在線:1896